天津公考申论大作文的结尾部分,常让考生陷入“喊口号”与“不喊口号”的纠结,津极公考将从“结尾功能定位”“口号式表达的利弊”“替代性升华策略”三个维度,为考生提供可落地的结尾写作方法,帮助大家在申论中实现“豹尾”效果,避免陷入形式化误区。
申论大作文结尾需承担双重任务:一是收束全文,呼应开头提出的总论点,确保文章结构完整;二是深化主题,将具体措施升华为政策价值或社会意义。若结尾仅停留在“我们要加强数字化建设”的口号层面,则未能完成“深化”功能,易使文章流于表面。
口号式结尾的优势在于语言简洁、情感充沛,能快速传递积极态度;但其弊端同样明显:若缺乏具体内容支撑,易显空洞,甚至与前文论证脱节。尤其在天津公考中,阅卷者注重考生对政策的理解深度,而非单纯的语言感染力。因此,若全文论证扎实、措施具体,结尾可适当升华;若论证薄弱,强行喊口号反而暴露逻辑短板。
避免口号式结尾的核心,在于用政策语言和逻辑推导替代空洞呼吁。建议采用以下策略:其一,引用政策文件或领导人讲话中的核心表述,如“以人民为中心”“共建共治共享”,将个人观点与政策导向结合;其二,用“只有……才能……”的句式强调措施的必要性,如“只有完善基层治理体系,才能夯实社会稳定根基”;其三,展望未来时注重具体性,如“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服务流程,未来三年内实现群众办事效率提升40%”。此类表述既能体现政策高度,又避免口号化。
天津公考申论大作文结尾的写作,需以“逻辑闭环”为根基,以“政策升华”为方向,而非依赖口号式表达。考生需明确结尾的功能定位,避免为喊口号而喊口号;若论证扎实,可适当引用政策语言提升高度;若论证薄弱,则应回归前文措施,用逻辑推导收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