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津公务员考试行测科目中,诗词与农谚的考查是文化常识部分的重要板块。这类题目不仅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文学素养,还需熟悉农事规律与物候现象。津极公考将从诗词季节判断、农谚分类记忆、高频考点梳理三个维度展开,帮助考生高效掌握备考要点。
诗词中的季节特征常通过意象、月份、节日等元素体现。例如,苏轼“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”以桃花、春江、鸭群点明早春;杜牧“银烛秋光冷画屏,轻罗小扇扑流萤”则通过流萤、秋光暗示秋季。备考时需注意:
意象对应:春季多“柳、莺、燕”,夏季常见“荷、蝉、梅”,秋季以“菊、枫、雁”为标志,冬季则多“雪、梅、寒”。
月份关联:农历三月(暮春)、七月(初秋)、九月(深秋)等月份可直接对应季节。
节日提示:清明、端午、重阳等节日分别对应春、夏、秋三季。
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总结,常涉及节气、气象、农事操作等内容。备考时可按以下分类记忆:
节气与农事:
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:清明时节气温回暖,适合播种。
“谷雨前后栽地瓜,最好不要过立夏”:谷雨至立夏是地瓜种植的关键期。
气象预测:
“朝霞不出门,晚霞行千里”:朝霞预示阴雨,晚霞预示晴好。
“蚂蚁搬家蛇过道,明日必有大雨到”:动物行为反映天气变化。
灾害预警:
“小满不满,麦有一险”:小满时节雨水不足会影响小麦灌浆。
“霜降无霜,主来岁饥荒”:霜降无霜可能预示来年歉收。
在历年真题中,部分诗词与农谚的考查频率较高,需重点关注:
诗词中的物候现象:
赵师秀“黄梅时节家家雨,青草池塘处处蛙”描绘了梅雨时节的江南景象。
李白“五月天山雪,无花只有寒”反映了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差异。
农谚中的逻辑关系:
“立夏不下,小满不满,芒种不管”:强调立夏雨水对后续农事的影响。
“白露早、寒露迟、秋分种麦正当时”:明确秋分是冬小麦播种的时机。
诗词与农谚的备考需注重系统性。诗词部分需掌握季节意象、月份关联及节日提示;农谚部分则需分类记忆节气、气象与灾害预警内容。建议考生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经验结合,例如观察节气变化、留意天气谚语,以加深理解。